六祖

書中六祖以英語說法

母語教學

雨思

十年前,政府要在中學推行「母語教學」,除英文科外,其餘各科都用中文授課。但卻屈服於某些勢力,容許百多間中學除中文科外,用英文授課,這裡就姑且稱之為「英語教學」;於是又回到「中文中學」(中中)與御准「英文中學」(英中)對峙的局面。

最近政府公佈微調母語教學政策,容許學校較有彈性地分科選擇授課語言,名義上不再分英中與中中,實際效果是批准中中不純,竭盡所能開設用英語授課的科目,以討好家長,促進招生,免被市場淘汰。於是以後標榜母語教學的真正中文中學便如鳳毛麟角了。

「烽煙」節目談母語教學,有「港僑」從澳洲來電,操著夾雜英語的廣東話,大罵香港推行母語教學的不是。她的論據是:從香港到澳洲的留學生,英語說得糟糕;而從國內來的,英語卻說得不錯,一定是母語教學幹的壞事!好像她清楚知道從香港來的,都不唸英中,也好像肯定從國內來的,受的不是母語教學。

主持節目的很高興遇上大彈港生英語水平不高的同路人,乘機推銷他的一貫「市場至上」觀點:不管母語英語,最受歡迎,最有需求的便是好教學語言。誰人歡迎?誰人需求?原來是家長。都是「望子成龍」作怪,進著名大學,得高薪厚職,便是他們對孩子的深切期盼。其它「開心學習」啊,「健康成長」啊,「思想發展」啊,… 都是次要的。

稍有教學經驗的老師都知道,對從中文小學升上來的學生來說,全面用英語聽讀,學習歷史地理化學物理,是極其痛苦的事情,沒有幾個人可以從容應付。各種研究也肯定「母語教學,成效最佳」。但社會上要求多開英文中學,多用英語教學下一代的聲音還是一面倒。究竟,學校教育對象是誰?家長還是學生?用商業語言來說,首先要照顧的是誰的利益?誰是較大的持份者?

除香港外,所知只有新加坡不實施母語教學,他們採行英語教學多年,有很強烈的歷史政治背景。為了達到全民都說英語的目的,政府努力創造一個英語環境,一方面盡量製做機會令全民接觸英語,另一方面令人人覺得即使英,華,馬,印四者都是法定語言,只要說得好英語便發展機會良多,於是受英語教學是最英明的選擇。政府的計劃果然取得絕大成功!三十年前在星洲教書,一校裡面,既有英中,也有華中,總覺得英中的學生生氣勃勃,華中的學生暮氣沈沈。英中的同學在學校裡多用英語交談,母語自自然然淡出。漸漸唸英中的越來越多,華中簡直不成氣候,到後來政府更一統學校,英語成為國家第一語言,母語只能當第二語言,英語環境營造得宜,英語從此君臨天下,政府出盡全力護航,確保英語教學成功。

香港的國際學校群是個微型星洲。多數學生用英語思考交談,學校成功塑造一個英語環境。在校如是,在家也如是。送子女到國際學校唸書的家長,本身如非英語家庭,也會盡力製造一個像樣的英語環境,使子女在家在校不至於有太大的語境差別。他們和子女共同奮鬥的目的是留學外國,在外國生活,不懂母語沒有甚麼大不了。是的,在外國生活,最要緊的是外語流利,而在外語環境下修習外語,一點也不困難,不過,此消彼長,久而久之,母語便生銹了。 親戚在港時唸中文中學,中文成績優良,到了美國唸大學,找工作,不久英語便朗朗上口,如今二十年了,講寫流利英語如土生土長,中文呢?不要說寫,連閱讀也可免則免。語文環境決定語文能力!

香港的本土學校有這個英語環境嗎?對不起,一點也沒有。家長不說或少說英語,同學說不出好英語,也盡量不說英語,連學科老師的英語也未必達到揮灑自如的水準。在這個非英語環境下,要用英語學習歷史地理化學物理,談何容易?認識許多英中名校同學,就因為在初中時不能適應英語教學,成績追不上,欠缺成功感,變得畏懼學習,畏懼上學;上課時或睡覺,或擾亂秩序;下課後打機,遊蕩,無所事事,漸漸變成「壞孩子」。不要忘記,我們的教育目的主要在發展身心,培養對知識的興趣,長大後積極向上,關心社會。英語教學對廣大同學來說,無法達到這些目的。他們從學校獲得的,只是支離破碎的知識,和重重的挫敗感。

社會賢達為甚麼要大力提倡英語教學呢?據說,香港是國際大都會,我們和外國人往來頻繁,交流緊密。要交流便得用國際語言,而最用得著的國際語言非英語莫屬。說得明白點,他們只是看中眾多交流中的一環:全民說英語對金融經商旅遊有利。我們的畢業生要講流利英語和外國人溝通,要讀寫高水平的英語以處理各種複雜的文件。

但真的需要這麼多精通英語的人材嗎? 其它國家也有國際城市,他們的學生並沒有因為要面對「國際」而接受英語教學。就舉大家都常去旅遊的日本為例,我們都清楚知道日本人的英語水平一般不高,不太聽得懂,不太說得清;連在東京也不會多遇上說流利英語的日人。日本生存不了?經濟不上軌道?商業旅遊不發達?來往文件用日語會發生問題?看翻譯的書刊會吃大虧?大學用日語教學就不能與國際接軌?一個商人,一個旅客,來到異地,總不能指望那裡有許多人會說自己的慣用語言,他若能碰到彬彬有禮,樂於助人的當地人,便心滿意足了。我們到日本旅遊,便許多時候都要用身體語言溝通,卻大多時候都獲得友善溫暖的對待,好像沒有太多不方便。

問題的核心是, 即使我們立下決心要全民用英語招呼外國人,決定唸書就業來往文件全都用英文,但沒有英語環境,推行英語教學也不可以把一眾學生的英語水平大幅提高,只有帶來失望與創傷。

當然,英語是國際上比較通行的語言,一個地方要好好發展,需要很多精通英語的人,日本人精通英語的其實也不少。學術研究,外事,翻譯,都在在需要英語人材,但畢竟需求不會太大,而母語教學不會培養不出這樣的人材。只要有需要,自己又有興趣, 要自做英語環境,學好英語這一學科,能夠暢順地讀寫英文,並不太難。最要緊的,是覺得學習英語有趣有用,並且按部就班從簡到繁,從淺到深學上去。由上及下,半拉半扯的勉強推行英語教學,徒然無緣無故的消磨掉大部分學生的青春,閹割他們正常的成長,過早給他們無謂的壓力,令他們心灰意冷。原本是充滿趣味的各學科學習竟成了一個個苦悶難堪的戰場,天天戰敗受傷。

我們叫這世界做「地球村」。是的,文化要交流,學習外國文化最好便用外語,但一定要在本國文化有了根基之後。以本國文化為本,學習外國文化才可以融會貫通,才可以事半功倍。過早用英語來扼殺母語,只會培養一批靈魂發育不全的無知者,既不精於英語,也不精於母語。要培養收放自如的人材,母語一定要是第一教育語言,英語第二。

中文是世界上最美麗最古老的語言文字之一,蘊藏著深厚的文化,洞明的智慧。不學好母語,要疲於奔命生吞活剝英語,便不明不白地失去了祖先們辛辛苦苦累積起來的寶藏,如何能夠怡然泰然地安身立命?如今社會風氣不好,只求庸俗聲色,只望快速回報,只看眼前利益,只懂緊跟潮流,少遠見,少期盼,少理想,少創意。這不良之風,兩岸三地中尤以香港最烈。而兩岸三地中,唯獨香港實質上放棄了母語教學。

真希望人權法當中能寫入「母語教學」一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