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不能沒有信仰;信仰是行事的準則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青年強烈信仰社會主義能建立人間天堂, 於是滿懷熱血響應國家號召,到最窮的農村墾荒去。人生何為?就是要遵照自己的信仰和理想,幹一番事業,在服務別人中尋找滿足和快樂。認識幾個好朋友便這樣的在新疆度過悠悠青春歲月,幾十年後各有所成,至今仍是莫逆之交。
沒有信仰,任何人都不可以愉快地生活。最少,你要相信,希望在明天。 各種宗教便由此建立起來,提供一個個充實的信仰系統。
人脆弱無能,需要依靠大能者。因此多個宗教都以「神」為信仰對象。神能指引我們,護佑我們,是苦海中的明燈。連理論上不信神,注重自覺自悟的佛教,其中某些宗派也漸漸發展出眾多神靈以指引護佑我們 。眾生堅信觀音、阿彌陀、地藏能夠隨時隨地保佑、引領、搭救、賜福。
男孩子少時以教堂為第二家,從明亮高掛的燭光中得到寧靜與安慰。搖著香爐,把裊裊香煙遙獻祭殿上的神明,也聯繫司祭和信眾,心中一片澄明。安息禮儀時,一聽到唱起末日經「震怒的日子,哀傷的日子 …」,自然悲從中來,感歎人生之無常,徒勞。直到今天,仍舊十分愛聽安魂曲,無論是莫扎特的,佛瑞的,威爾第的,… 都愛聽。感情也從悲傷蛻變到無奈,平和,甚至溫暖。
宗教的功用很大:
遇著好像是牧師的傳道者,對答如下:
進入天國的代價?
罪惡是魔鬼的作為,而魔鬼原是天使。只因太驕傲了,背叛了神,墮落為魔鬼。
英國的 Karen Armstrong 自小便是虔誠教徒,對宗教有濃烈興趣,但她不滿足於人云亦云的所謂真理,決意尋根問底,找出宗教真面目。十八歲出家當修女,研究論辯學,聖經,神學,教會史。如此七年仍找不到她要找的東西,便脫離修會,仍繼續鑽研宗教。近五十歲寫了巨著《神的歷史》。以下意譯自這本書的自序:
當我開始研究歷史上神的各種概念和經驗時,以為最後結論一定會是:神只是人的需要和欲望的投射;隨著社會變化進展,神的概念反映著每個時代的恐懼和渴望。雖然這個結論並沒有大錯,但在進行研究當中,有些發現令我十分驚異。三大一神教(基督教,猶太教和回教)的一些重量級人物對我說出他們對神的各種體會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