濱海茅屋

孟祥森:濱海茅屋札記

孟祥森喜歡哲學的思辯,宗教的領悟,但不會追隨一家一言,凡事都要親自體驗,親自詮釋。

明顯地受到梭羅《瓦爾登湖》的影響,孟祥森也要背棄城市生活,選擇在花蓮附近鄉居。和梭羅一樣,他也自建房子,雖然,梭羅的是木構建築,他的卻是茅草竹舍,卻也能抵擋台灣常見的亞熱帶暴風雨。梭羅只為爭取獨居的經驗,共住了兩年。孟祥森卻携妻挈子,一住十多年,靠譯作維持一家四口的生活,是一生中重要的一個環節。

茅屋生活一定十分簡單。《濱海茅屋札記》便以隨筆形式記下這種充滿挑戰性生活的一個個片段,寫下鄉居簡樸生活所遇到的種種困難,怎樣一一予以解決。

和作者作伴的是山水,是種種動植物。孟祥森酷愛大自然,他把對人的愛,同樣賦予蜥蜴、青蛙、黃蜂、綠豆、絲瓜、 ... 和梭羅木屋附近渺無人煙不同,他住的地方是個鄉村,和鄰居是有來往的。梭羅喜歡孤獨,他卻認為「人那麼喜歡人;人那麼喜歡跟人相處, ... 人沒有他人,整個生命便了無生趣。」

只是,他喜歡的人不易找。「只有不了解鄉村的人才敢說鄉村的人是純樸的,只有不了解城市的人才敢說城市的人是聰明的。在我看,鄉村人在五、六歲以後就開始走向鄙俗,而城市人則走向巧詐。」

於是,當他不能尋歡愉於妻子與兩個小孩的時候,他也喜歡一個人獨處。「我喜歡安靜,喜歡大片的時間什麼也不做,不說話,也無人在旁,只是讓自己沈靜下來。」

那麼,他究竟要追求怎樣的生活?很多時候,他自己也給弄糊塗了。「我想求的究竟是什麼呢?我做的這些努力,所想求的究竟是什麼?無疑我想求的就是這種空明的生活,但當我落入這空明中的時候,對這空明又不甚了然了,有些模糊起來 — 對自己模糊,對自己說所要的模糊。我究竟要什麼?除了還要繼續為吃飯而努力之外,似乎不缺什麼了,不需什麼了。然而,畢竟好像還有什麼,在那海天交界處。」很坦誠,很有深意的表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