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inker

Rodin: the thinker

為內向者呼冤

雨思


大抵人不可不和別人交往,一個人的時候,容易覺得寂寞、孤獨。

時下流行一句話:alone together,就譯作「一起而孤獨」吧。一起而孤獨,很費解。但日常的例子很多。地鐵車廂很多人擠在一起,各自孤獨,或把弄手機,或翻看漫畫,或凝神望著窗外漆黑的一片。大廈的住客走進電梯,三四人局促在狹小的空間,盡量避免目光接觸,各自孤獨;嘗試溝通吧,不是「去街呀?」就是「今日凍咗啲。」

「一起而孤獨」又不止於陌生或半陌生的人,親如夫婦,也會「同床異夢」,二人在一起,想著不同的東西,各自孤獨。

衛道者愛探討大是非,視「一起而孤獨」為嚴重社會問題,古已有之,於今為烈。現代人著迷高科技,桌面電腦、平板電腦、4G手機、高清電視、遊戲機、… 把時間都用在電子信息、電子娛樂上,與別人溝通越來越少。於是,大人們震驚了:現代人迷戀沒有生命的東西,製造一個虛擬世界,沈溺於幻象中,與假人為友,逐漸遠離有血有肉的真人。即使與真人溝通,也用電郵,用 what’s app, 不見面,不用電話,不寫信,就是不要眼睛、聲音、思想的接觸,更不要深入的靈性交流。他們認為,長此以往,世界會變得冷漠、無情、乏味。

大人們是否過慮?他們是否只看到事情的一面?古人說:「人心之不同,如其面焉。吾豈敢謂子面如吾面乎?」面相千變萬化,人心也千變萬化,在千變萬化中,心理學家從不同層面中,整理出幾種重要性格特質來。其中一種特質是內外向。不要看輕這人性兩極,人生的許多悲苦、分合、成敗都從中生起。 內向的人比較少在公眾場合說話,比較保守,喜歡獨來獨往,一個人看書、思考、爬山、做電腦,… 據說,世界上內向外向大概各佔一半**。西方社會信奉資本主義,重經商重管理,很自然地,外向的人佔盡優勢,社會需要外表「進取」、「圓滑」、「多講」的人。衛道者可能多是外向人,對那些看來「收斂」、「戇直」、「少言」的人,實行專政,鞭撻不遺餘力,扣他們 anti-social 的帽子,說他們破壞社會和諧,動輒形容他們「自閉」。於是,「成功人士」十分看不起內向的人。內向人啞子吃黃蓮,只有承認失敗。

但讓我們好好的重新思考這個問題,不要人云亦云,隨波逐流。不久之前,國人還愛說「言多必失」;孔子說:「剛毅木訥近仁」,又說:「仁者,其言也訒。」明明是說內向人最懂得做人的道理。而據西方資料,許許多多的科學家、音樂家、藝術家、詩人、作家、數學家、哲學家、… 都很內向。也許,避免無謂的應酬,無謂的談談笑笑,多沈默獨處,多長時間深思,才可以揮灑自如的創作,推陳出新,追求卓越。沒有了這些「家」,世界怎可能如此進步,如此有趣?

當然,不是每個內向人都可以成「家」。很多內向人都不懂深思,卻又實在不喜歡與人溝通;不是嗎,外面的人自私自利,自說自話,你虞我詐,狗眼看人低,惟有獨處,面對自己,才能拾回一點安寧,一點樂趣。覺得寂寞難耐的時候,便尋找可溝通的對象,以排遣寂寞。桌面電腦、平板電腦、4G手機、高清電視、遊戲機、… 都是上好的替代品,替代現實生活裡無處不在的弄虛作假、不懷好意、喜怒無常的人們 - 虛擬世界中有無數生動可親的生靈,令人在「孤獨」中有「一起」的感覺,「孤獨而一起」。


** The real number based on the first stratified random sample by the Myers-Briggs organization in 1998 showed Introverts 50.7% and Extroverts 49.3% of the USA. - See more at: http://www.thoughtful-self-improvement.com/percentage-of-introverts.html#sthash.s2dKGqVH.dpuf